一、工艺规范
1、本添加剂的碱性蚀刻液分母液和子液,母液是开缸槽液,子液是独立添加液。其成分指标如下表:
|
母 液
|
子 液
|
铜含量
|
150±5g/L
|
|
氯含量
|
175±10g/L
|
175±10g/L
|
pH值
|
8.6±0.25
|
9.6±0.25
|
比 重
|
1.18±0.01
|
1.05±0.02
|
2、母液的配制(100升的配方)
工业氯化铵 10公斤 (100g/L)
二水氯化铜 27公斤 (250~270g/L)
氨水(23~25﹪) 70升 (600~670mL/L)
CS-201 1.6升 (16mL/L)
3、子液的配制(100升的配方)
工业氯化铵 25公斤
工业碳酸氢铵 3公斤
氨水(23-25﹪) 45升
CS-201 4升
4、子液的配制方法(100升的配方)
加水40升,加热到55℃,将计量好的氯化铵、碳酸氢铵溶入热水中;加CS-201搅拌均匀,再加足量的氨水搅拌,补水至刻度。
5、操作规范
铜含量
|
氯含量
|
pH值
|
比 重
|
温 度
|
140~160g/L
|
165~185g/L
|
8.2~8.9
|
1.19~1.21
|
48~52℃
|
二、操作规范
1、净槽
使用前先将蚀刻机按常规的碱和酸清洗后,用5﹪的盐酸清洗,再用5﹪的氨水搅拌10分钟后排出洗液。
2、加料调速
加入母液至液面,升温至48℃以上即开始蚀刻,先以刷磨过的裸铜板测试上下压,调整传动速度,即可正式生产。
3、最佳操作范围
铜含量
|
氯含量
|
pH值
|
比重
|
温度
|
喷压
|
140~160g/L
|
165~185g/L
|
8.2~8.9
|
1.19~1.21
|
50~52℃
|
18~25PSI
|
4、蚀刻速度(裸铜板测试,与设备蚀刻段的长短相关;蚀刻因子大于2.5)
铜 厚
|
0.5OZ
|
1.0OZ
|
2.0OZ
|
时 间
|
25S左右
|
40~50S
|
80~90S
|
三、添加方式
1、手动操作
·当比重超过1.21或铜含量超过160g/L时,可除去1/5槽液,并添加子液至液面;
·因换液后溶液温度会下降,所以须等溶液循环5~10分钟后才能恢复蚀刻;
·长时间不用或抽风太强pH值会降到8.0以下,做板时的铅锡洁白效果会降低,此时可添加20升左右的氨水恢复pH值及板面的洁白度,氨水添加时宜循环慢加,以免破坏成分比例。
2、自动添加
·当工作温度达到后,设定比重1.21或铜含量150g/L;
·自动添加开始动作时取槽液测试含铜量和比重,了解与设定值之误差;
·自动添加器必须只有在温度达到后才能启动(铜量一定温度不同比重不同);
·因管路输送的关系,槽液在自动控制器值为150g/L时,槽内的实际含铜量会超过150g/L,通常有±5g/L的误差,要正确掌握。
四、槽液维护和管理
1、定期检查自动控制之比重和槽液比重是否相符而适当校正;
2、定期分析槽液的pH值,铜含量和氯含量,汇总制成图表以作参考;
3、长期不使用时可多加子液以避免氨气的过量损失;
4、氯化铵添加时应先在槽外溶解再加入槽内;其添加量的计算为:(氯含量单位为g/L)
添加量(Kg)=(185-分析值)×槽体升数×0.00151
5、同样的溶液pH值在50℃时与常温会表现不同的值,换算公式如下:
pH(50℃)=pH(T)-0.021×(50-T)
例如T=24℃时,pH(50℃)=pH(24℃)-0.021×(50-24)=8.86-0.021×26
6、溶液pH值的影响因素:温度、校正用的标准液、设备等;
7、同样的溶液比重在50℃时与常温会表现不同的值,差约0.01,比重差0.01表现的铜含量约差10g/L。
50℃
|
25℃
|
铜含量(g/L)
|
1.190
|
1.200
|
140
|
1.200
|
1.210
|
150
|
1.210
|
1.220
|
160
|
1.215
|
1.225
|
165
|